东平的提议,第一个步骤就可以展开实施了。
当然,这三个步骤不需要非得一个、一个的实施,完全可以同时进行。
因而,荀贞征询张昭的意见,说道:“张公,刘兖州虽使鲍济北带兵北上,然鲍济北进至亢父而停,看来刘兖州是不想与我大打出手啊。既然如此,我想趁热打铁,传檄君卿和志才,叫他两人即就开始在任城县外构筑据点,……尽快把据点筑成,也好让随军的役夫们能早点回来,不耽误农事。公意如何?”
张昭抚了抚胡须,颔首说道:“我看可以。”
荀贞又问徐卓:“你看呢?”
徐卓自无异议,说道:“正该如此。”又道,“以卓愚见,不但据点可以开始构筑,进驻任城、东平的兵马,主公也可以开始调遣了。”
现下在任城县内屯驻的部队有荀贞的嫡系,有泰山兵,有彭城兵,成分很杂。这样成分组成的部队,用之去打一场短时间的仗是可以的,但用之长期、或中长期的屯驻外州就不合适了。
原因很简单,就像李瓒是外人,不能使荀贞全然放心一样,泰山兵和彭城兵也不能使荀贞全然放心,虽说徐州离兖州不远,从合乡到任城才百余里地,可不管怎么说,兖州是别人的地盘,驻军在此,也算“孤悬在外”了,万一泰山兵、彭城兵因不满荀贞之故,倒戈投向刘岱,荀贞可就是偷鸡不成了。
所以,待到据点筑好之后,进驻据点、包括任城县的部队都需要做一定的更换和另派。
荀贞沉吟稍顷,说道:“公达建议我从‘三陈’中择一人进驻任城,这具体该遣谁去,我到现在还没有想好啊。……张公,可有提议?”
荀贞帐下姓陈的将校不少,陈褒、陈到、陈午、屯驻在合乡的陈容,骑兵部队里的陈即等等,这几人都是荀军中的“名将”,各有其长,除了陈即现为军司马,其余四人目前俱是校尉。
不过这个所谓的“三陈”,却是众人皆知,指的是:陈褒、陈到和陈午。
较之军职较低的陈即和在广陵才追随荀贞的陈容,陈褒、陈到、陈午三人既已从荀贞日久,且於能力上也强过陈即、陈容。
也难怪荀贞难以选择,陈褒三人历练至今,虽说还不至於都能任方面之重,如许仲、荀成、徐荣,可统带诸将,可随便拿出去一个,让他们独当个一面、半面的,俱皆绰绰有余。
张昭对荀贞帐下的诸将多不熟悉,没有什么建议可提,荀贞先问他,也只是出於礼重,见他没有话说,遂问徐卓:“元直,卿以为呢?”
徐卓年岁虽不太大,可他从中平元年起就跟随荀贞了,对荀贞帐下的诸将,他无不相熟,见荀贞询问,他笑道:“三陈校尉固皆可,以卓陋见,中军校尉最合适。”
“噢?为何啊?”
“右军毅重、左军刚勇、中军机变,今入驻兖州,非以军争为主,而是以纵横为先,故卓以为,当择中军。”
陈到沉毅稳重,陈午刚强骁勇,陈褒灵活机变,三人的性格各有特点。徐卓说的不错,此次调兵入兖,不是为了沙场争雄,而主要是稳住根脚,那么就需要选派一个处事灵活、有亲和力的人去,三陈之中,确是陈褒最为适合。
此外,还有一个缘故,徐卓没有说,但荀贞却心知明了,那便是不但陈褒是荀贞的西乡故人,嫡系中的嫡系,而且他所部的六曲兵士全是颍川兵,亦是最能令人信得过的。
荀贞想了一想,拍板决定,说道:“好,我这就给徐将军传令,叫他调阿褒来合乡,待据点筑成,便遣他统兵入兖,换君卿和志才回来。”
陈褒现率部驻於广陵,归徐荣统辖。
许仲是荀贞帐下军职最高的将领之一,不可能长驻兖州,下邳和彭城的部队还需要他监领,戏志才是荀贞依赖的谋主,更是不可能久留不还,所以,等陈褒到了合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