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百八十四章 万事俱备,只欠东风(感谢凌破天大佬打赏的盟主!!)(1 / 5)

呼啦啦——阑一辆从庐州开往燕京的动车上。坐在窗户边的徐云先是看了眼窗外飞速掠过的风景,又看了眼身边带着些许疲态的潘院士。忍不住有些歉意的挠了挠头,说道:“老师...真不好意思,这次又麻烦您陪我跑一趟了。”潘院士闻言伸手掖了掖披在身上的大衣,食指和拇指在鼻梁骨上捏了两下,无所谓道:“没事儿,这些年全国各地都跑习惯了,不跑人反而不舒服,安顿下来以后睡两觉就能补回来。”“而且现在咱们国家基建方便了许多,早些年我在欧洲和国内坐的绿皮车,那才叫折磨人.....”阑“更何况你还在科院发布会上做了那么大的贡献,我陪你跑几趟又怎么了?没必要在意这些。”接着不等徐云说完,潘院士便坚决道:“好了,我再眯一会儿,等到站了再叫我。”看着脑袋歪向另一侧的潘院士,徐云张了张嘴,没有说话。两天前。在决定担任起科大和文物局的中间人后。翁同先是从潘院士的手里拿到了科大事先已经准备好的相关材料。阑接着他连饭都顾不上吃,便拉着童怀军做出了一份相关说明书。写好说明书后。翁同又用过传真,火速把它提交到了文物局某位负责人的手中,前后不过小半天的时间。那位负责人虽然不是文物局的一把手,但却是某个更高层的嫡系,分管着这次永陵挖掘项目的调度事宜,权力很大。加之科大本身的体量也足够庞大,因此一天之后,文物局便传来了回复:同意科大以合作高校的身份参与永陵挖掘,并且即刻前往位于燕京的项目委员会报道!这种场合最少都要有一位常务副校长到场,而科大校内和重力梯度仪沾的上边的人也不多,因此这个重担......阑自然就又落在了潘院士的身上。于是乎。从春节之后。潘院士再次带着徐云开始了新一趟的‘远行’。从最早的庐州前往锦屏深地实验室和院士团们验证暗物质特性、再从锦屏前往蓉城参加发布会、而后又从蓉城驱车四百多公里抵达西昌、阑最后从西昌再回到成都,搭乘飞机返回庐州......算上今天从庐州前往燕京的动车,可以说从除夕到现在,徐云和潘院士就没几天不在飞机或者车上的。或许也是因为坐吐了飞机的缘故吧。这次潘院士强烈要求将出行方式换成了动车——其实算上前往机场、值机候机以及取行李的时间,很多时候动车并不比飞机慢多少。眼见潘院士做起了小憩,徐云便也不去打搅他,插上耳机玩起了《卧龙》。.......四个小时后。阑动车顺利抵达燕京。徐云也将一旁的潘院士、陆朝阳、翁同以及童怀军叫了起来。至于翁瑜婧嘛......这姑娘和翁同在庐州吃了两顿饭,便蹦蹦跳跳的回华盾生科加起了班:据她所说,她的一个小课题很快就能出成果了。届时这姑娘可以分到手的奖金大概有一两万,搞得翁同这两天看徐云的眼神愈发不对劲了起来......随后一行人取下行李,离开了这辆动车。阑潘院士他们这次坐的是一等座——没有商务座那么高级,但又比二等座方便交谈和休息。同时由于潘院士的院士身份,行程中也同样享受到了商务待遇。商务待遇这四个字,在动车这块其实是个很微妙的词儿——不同于每个机场必备的特殊通道,国内很多站点一般都只设有进站的商务通道,或者压根就没有商务座服务。不过燕京这种国内超级大站在这方面还是比较全备的,院士级大老乘车的话,临近下车前就会有工作人员前来进行交接引导。接着众人在一位便服工作人员的带领下,很快通过商务通道出了站。刚一出站。一直在鼓捣手机的翁同便飞快的朝四下里张望了一番,很快朝众人右手边扬起了手掌:阑“嘿,老张!这儿!”徐云和潘院士顺势望去。只见距离他们十多米远的位置上,此时正站着五六个人。领头的是个看起来六十多岁、面色黝黑、满头银发但却梳的一丝不苟的小老头。至于其余几位都很年轻,大概三十到四十左右,看起来像是学生或者助理。很明显。他们就是迎接潘院士和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