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46章 太孙!(1 / 3)

朱元璋欣慰的说道:“你有此心就好,就不必举办庆典祝贺了,劳民伤财得不偿失。”/t; 朱允熥知道朱元璋节俭习惯了,不愿铺张浪费,所以也就不再坚持。/t; 而是说道:“皇爷爷,您不让举办,可孙儿不能不表达孝心呀,孙儿想让户部统计一下六十岁以上的寿星百姓有多少,/t; 就由孙儿出钱赐给他们粮食一石,使天下的寿星公与天同庆,共同祝贺皇爷爷安康,您看如何?”/t; 朱元璋的手立即握成了拳头,显然有些激动,可又担心的说道:“六十岁以上,这人也不少吧?这得多少石米呀。”/t; 朱允熥说道:“能够为皇爷爷祝寿,那不是越多越好吗,况且孙儿今年卖酒,能够赚取不少钱财,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也正是皇爷爷的教导……”/t; 朱允熥又继续说道:“皇爷爷,大道之行天下为公,老有所终,壮有所用,幼有所长,矜寡孤独废疾者,皆有所养,是谓大同。/t; 孙儿能做的虽然不多,但是也愿意为这太平盛世出一份力,也表达孙儿的孝心,还请皇爷爷成全。”/t; 朱允熥这话出自《礼记·礼运》/t; 说的意思是在大道施行的时候,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,就是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,中年人能为国家效力,幼童能顺利地成长,/t; 使老而无妻的人、老而无夫的人、幼年丧父的孩子、老而无子的人、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,如此才能够达到天下大同的目的。/t; 要知道朝廷如果能够对六十岁以上的有所补助,那就是真正的仁政啊!/t; 况且朱元璋也知道,朱允熥此举未尝没有给自己树立名声的意思,毕竟刚刚还有人拿孝道攻击他。/t; 如果自己这位孙儿没有应对的手段,那就不是他了!/t; 可朱元璋也乐得如此!/t; 既能够树立自己孝道的名声,又能够让百姓得到益处,何乐而不为呢。/t; 自己的孙儿能够关心百姓的疾苦,能够关心年长老人的状况,这就是善举啊!/t; 同为老人的朱元璋,也能够从心里体会到此举的关爱。/t; 于是满心欢喜的调笑说道:“那是不是也要给咱一石米?”/t; 朱允熥笑着说道:“皇爷爷也是寿星公,自然也有一石米的。”/t; 朱元璋高兴的说道:“好好好!你有此孝心,有此义举很好!咱也得谢谢你呢!咱也尝尝孙儿赏赐的米是何味道!”/t; “皇爷爷,您又取笑我!”/t; “呵呵呵,不敢不敢,咱怕这一石米又飞了!”/t; 朱元璋笑笑说道:“好!就在通报天下的诏书里面写上写件事,也让天下的百姓知道咱有一位好太孙!”/t; 朱允熥连忙说道:“皇爷爷,这钱虽然是孙儿出的,可是还是用朝廷的名义发放吧。”/t; 要知道如果是用自己的名义发放,那么百姓们就会称许自己,到时候会不会被怀疑收取民心,图谋不轨?/t; 自己还没有做太孙呢,还是谨慎一点好。/t; 朱元璋大手一挥说道:“不用!你是东宫太孙,给百姓一些仁善之举怕什么?咱巴不得所有的皇子皇孙都能对百姓好,你只管去做不必顾忌!”/t; 又问道:“你的钱够吗?可别都画完了,要不咱把内承运库你的钱给你送去一些?”/t; 老朱终于大方一次了!/t; 不过朱允熥赶紧说道:“皇爷爷请放心,这是孙儿的一片孝心,怎么能用您的钱呢。”/t; 既然要建立自己孝道的名声,这钱就只能自己出!/t; 朱允熥之所以这么做,就是要让自己的孝道在天下人面前不受影响!/t; 除此之外他也确实知道古代百姓,尤其是老人家的生存状况,如果是一些偏远地区,则更为悲惨。/t; 要不然也不会出现那么多的瓦罐坟了。/t; &nt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