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百八十九章 拆除长城(3 / 4)

“断粮道、袭援军”的游击战术反击,逼得高丽最终归还曷懒甸,高丽西军在前中期攻防中展现的韧性与战力,仍足以证明其绝非弱旅。

但时过境迁,如今的高丽西军早已不复当年之勇。

——高丽沦为金国的附庸后,十几万高丽军北上助金与大宋作战,这些高丽军,主要就是高丽西军。在与宋军交战的这两三年,高丽西军的老底子已经被宋军给消灭得七七八八了。剩下的大多都已经成了惊弓之鸟。

更为关键的是,赵俣收了高丽西军的灵魂人物拓俊京的几个妹妹和女儿之后,跟拓俊京建立了联系,陈遘利用这层关系,找人策反了知道高丽大势已去的拓俊京。

有拓俊京帮大宋摇旗呐喊,箕地北方的很多高丽西军都选择不战而降。

这让宋军横扫箕地北方。

不过,箕地北部多山,冬季道路结冰湿滑,粮草车队行进极为艰难,宋军随着北上,战线拉长,军需供给越发的困难。

再一个,随着时间的推移,宋军推进至西军最后的防线时,已经入冬,天气越来越冷,宋军的作战环境越来越恶劣,这无疑有利于防守一方。

见此,“待明年开春再进军”的提议在军中渐起。

但陈遘、种师中等人却觉得,只要突破西军的这最后一道防线,就能打通辽东与箕地的联系,箕地就算是正式并入大宋了。

二人当机立断,与军中各级监军商议后,由监军深入各营安抚将士,以一战定乾坤的战略目标鼓舞士气,最终稳住了军心。

为保存宋军主力,他们还定下策略:让此前收编的二十万高丽辅军充当先锋。

大多数国家到了生死存亡之际,总会出现一些舍生忘死保家卫国的英雄。

高丽也不例外。

眼看着高丽北方的最后一道防线也要被宋军攻破了,高丽西军竟在绝境中想出了一招“以寒为盾”的狠辣计策——他们沿着清川江北至永兴湾的防线,将不下三十座军事城堡改造成了冰堡。

也就是,高丽西军将水反复浇在城墙、垛口之上,利用寒冬低温冻结成厚厚的冰层,原本就易守难攻的城堡,瞬间变成了滑不沾脚、坚不可摧的“冰封堡垒”。

十二月初,决定性的蓬山郡战役打响。

招降无果后,辅军兵分三路,分别对三座冰堡发起猛攻。

起初,也想建功立业的辅军还能冒着城头的箭雨冲锋。

但冰堡的防御远超想象:城墙冰层光滑如镜,人连站立都困难,更别提攀爬攻城;即便红衣大炮轰开缺口,高丽西军只需趁停战间隙浇水,冰层便能迅速复原,宋军此前的进攻成果瞬间清零。

几轮进攻下来,辅军伤亡惨重,士气彻底瓦解,后续冲锋只剩出工不出力的应付。

陈遘与种师中仔细观察后,发现高丽西军的脚上都绑着防滑绳,立刻下令让辅军效仿——用绳子在鞋上缠绕两圈并在脚踝扎紧,再配合北方士兵提出的“小步幅、稳步速”技巧,总算解决了冰上行走的难题。

但即便如此,辅军仍无法突破冰堡防线,战局陷入僵局。

就在众人束手无策之际,宋将王彦主动请缨,表示他愿意亲率敢死队一试。

也没有别的办法的种师中同意了王彦的请战。

王彦的打法,堪称“以险搏胜”。

他亲自坐镇炮营,指挥李琳炮对冰堡进行全覆盖打击,更创新性地采用“贴身炮击”的战术,也就是,让炮兵贴着进攻士兵的推进极限开炮,用炮火为冲锋部队扫清城头火力。

这种战术风险极高,一旦炮兵瞄准稍有偏差,或步兵冲锋速度过快,就可能误伤己方,但其效果也是出奇的好,城头的高丽西军被宋军的炮火压制得抬不起头来,根本无法对宋军进行攻击。

王彦麾下的宋军将士,个个悍不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