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百九十章 洪武十九年(3 / 4)

及江原道南部,以汉江中下游平原为核心,是此时该区域的政治与经济中心,类似现代南棒的“首都圈”。

辰原郡主要覆盖后世南棒的忠清南道、忠清北道全部及全罗北道北部,地处半岛南部内陆平原,是箕地传统的农业区。

罗川郡管辖范围大致为后世南棒的庆尚南道、庆尚北道全域,以洛东江为轴线,北至庆州盆地、南抵釜山港,涵盖半岛东南部的丘陵与沿海地带,是箕地重要的粮道与商道节点。

金海郡核心区域为后世南棒的全罗南道南部、济州特别自治道及光州广域市,包含朝鲜半岛最南端的沿海平原与济州岛,“金海”古港是该郡的交通枢纽,负责南部沿海贸易与海防。

另外,赵俣下旨,从大宋的一些贫困地区移汉民一百万来到箕地。

——赵俣的圣旨中明定,凡愿迁徙者,官府拨付单程舟船、三月口粮,抵箕地后每户分授良田百亩,更免三年赋税。

消息传至去年受灾的地区,灾民们纷纷响应朝廷的号召,前往箕地定居。

与此同时,赵俣给吴用写了一道御笔,上面只有八个字:“不拘常法,但求实效”。

吴用多聪明,哪能不知道,赵俣打的什么主意?

这段时间,为了修建贯通箕地到辽宁路的铁路和公路,大概有二百来万汉人民夫在箕地施工。

吴用接到赵俣的御笔了之后,立刻召集僚属定策:在各工地设“安居局”,凡愿留居箕地的汉人,除兑现移民中的田产外,更由官府牵头“配婚”,也就是,将本该打入教坊司的箕地达官贵胄、士绅望族、豪门大户、豪商巨贾家的女子,以及因战乱而无家可归的箕地女子,甚至干脆招募箕地的适婚女子,配给汉人儿郎。

——这两年的战争,导致箕地的男子战死不少,因此,箕地这里有大量失去家庭的女子,这些无家可归的箕地女子,为了能有一个家安身立命,自然要使尽浑身解数勾引汉家好儿郎。

这就使得,不少来箕地修铁路、修公路的汉人民夫,最终选择了留在箕地,改良这片土地的人种。

此外,由于箕地已经成为大宋的一部分,大宋各地与箕地的贸易越发地频繁起来,大量的瓷器、茶叶、丝绸、玻璃、香皂、轻重工业品不间断地从海上运到箕地售卖。

与此同时,箕地的特产与资源亦如春潮般涌向大宋各地。那黝黑发亮的松烟墨,采自箕地深山中的古松,经匠人数十道工序研磨而成,笔触细腻,墨香悠长,深受中原文人墨客的喜爱,成为中原人书斋中不可或缺的雅物;那色彩斑斓的箕地绸缎,以当地特有的蚕丝为原料,织就的图案精美绝伦,或似山川云雾,或如花鸟虫鱼,每一寸都流淌着箕地的灵秀之气,穿在身上,尽显华贵与典雅;还有那箕地的人参,生长在深山老林之中,汲取天地之精华,历经岁月之沉淀,药效卓著,是滋补养生的佳品,为众多医家所推崇。

而在文化上,赵俣下旨,于箕地各郡广设汉家学院,延请中原饱学之士前来讲学。

这些学院完全仿照中原规制,有巍峨的讲堂、藏书丰富的书阁以及供学子们居住的斋舍,实施三舍制。

讲堂之中,每日都有经史子集的诵读声,先生们或引经据典,或旁征博引,将中原的儒家文化、道家智慧、法家思想等一一传授给箕地的学子们。

一时间,箕地的读书之风盛行,街头巷尾常常能看到孩子们捧着书卷,摇头晃脑地诵读诗文的场景。

为了进一步促进文化的融合,赵俣还鼓励中原的文人墨客到箕地游历、创作。

这些文人来到箕地后,被这里的山水风光、民俗风情所吸引,纷纷挥毫泼墨,写下了许多赞美箕地的诗篇。

诸如“箕地峰峦入云霄,松涛阵阵似歌谣。汉江悠悠流不尽,滋养一方好风饶”……

赵俣更是